

河流分级法 (斯特拉勒分级法) 是一个用来厘定河流级别的准则,主要根据河流支流的数目而定。
当两条相同等级的河流汇合,一条高一级的河流便会形成。如下图所见,由河源流出及没有支流的河流属于一级河流,当两条一级河流汇合,便形成一条二级河;当两条二级河流汇合,便形成一条三级河,如此类推。
河流分级法对订定河流的相对大小十分有用。例如全球最大的河流 – 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为一条十二级河 (Wheeling Jesuit University/NASA-supported Classroom of the Future, 2004);




雨水在坡面上的流动过程,称为地表流。由于河盆内降水情况及自然地理条件不同,地表流的开始时间在各处并不一致;通常首先从流域内透水性很差和坡度较大的地方开始,然后逐渐扩及全流域。地表流开始时往往由若干条不大的、彼此时合时分的独立的小水流组成;当降水强度很大而又来不及下渗时,地表流的速度随水深和地面坡度的增减而加速或减速。
地表流会逐步汇集到河道去,形成正式的河流;此外,从土壤和岩石而来的表层流及地下水流,亦会供应河流的部分水量。对整个流域来说,降水量越大,历时越长,在满足了各方面的损耗后,所产生的地表流也越多;降水强度越大,越有利于河流水量的增加。
河盆的产出主要有三类:热能、水分及河水搬运的物质。
热能主要通过蒸发及蒸腾作用,以潜热形式离开,以及通过地面辐射散逸。水分通过蒸发、蒸腾作用、以及径流等过程而离开。径流runoff 指所有离开河盆的流水,由地表流、河川、表层流及地下水流共同组成。河水搬运的物质,亦会随着河水而进入湖泊或海洋。
河流的长度可达数十以至数千公里,河水大部分会向下游泄去。大多数河流的水都是流入海洋,小部分则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。
在降水之前,河流流量 discharge 一般维持在最低点,水流由地下水供给,是为基本径流 base flow。
开始降雨时,雨水先被地面物质吸收,或渗润土层、石层,所以流量未见增加。随着雨水越来越多,地表物质又接近饱和,地面径流 surface runoff 不断增加,并开始汇进河道,河流流量也就开始明显地上升。
由于地面流水仍在汇集及流入河道,同时又因地下水也增加了,流量仍是可以保持上升的走势。
到了降水停止后一段时间,地面径流明显减少,河流流量才开始下降,但减少速度较上升时为慢,而降至稳定流量时的流量,亦比降雨前的流量为高;这是因为地下水已大幅度增加。
每次降水所带来的最大流量即为洪峰 peak discharge,而洪峰出现的时间,一般比最大雨量出现的时间为晚,两者的相差时间称为时距 time lag;这是由于地面流水汇集和流入河道,都需要一段时间。
若洪峰流量大,水位急升,水力作用强烈,或溢出河道,或冲毁河岸,都同样带来泛滥。当然,若果洪峰流量较小,洪峰便会安然顺着河道前进,不会带来灾害

洪水积聚,再加上尸横遍野,很容易令传染病(肠道病、痢疾、霍乱、血吸虫)流行起来;洪水带来的细沙覆盖农田,使农田不宜种植;经常的积水,亦意味着地下水位接近地面,盐分容易积聚,加速土壤的盐碱化;当然还要调动资源去做救灾、防疫、重建等工作。
由于泛滥平原土壤肥沃,又有河流供水,加上地势平坦,交通便利,向为重要的农产区和人口密集地带,故此泛滥平原的危机较高,灾害更大。
- “河”、”溪”、”涧”有何分别?
- “潭”、”湖”、”水塘”有何分别?
- 溪流的源头是不是一个存水岩层的出口,而源头是什么样的呢?
- 存水层要存有多少的水,才能维持四季有水流的溪涧不停流动?